茵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岭南名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岭南金 [复制链接]

1#

广州中医院岭南名医录

如果问,该到哪看老中医?很多老广州会如数家珍地跟你推荐:就去“三元里那间”,有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坐镇”,一批70多岁的名老中医还在出诊,看肿瘤科有周岱翰,看内科有陈镜合,看妇科有欧阳惠卿,看骨科有陈基长……还有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中青年专家,常有欧美、东南亚病人“打飞的”来求医。这间街坊口中有很多“威水史”医院,就是广州中医院。从年的一个小诊所(门诊部),如今已发展成拥有张病医院。该院以每年超过万人次的门诊量,医院单体门诊量前三名,成为广东“中医药强省”的一张名片。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长子”、广东中医界的龙头单位之一,该院建院之初就荟萃了一大批岭南名医,比如刘赤选、何竹林、蔡荣、*耀燊、罗元恺、李仲守、司徒铃、刘仕昌、邓铁涛等等,自觉肩负起岭南医学流派传承发展的重任。现为大家逐一介绍这些岭南地区乃至全国行内都掷地有声的岭南名医,探访其传承岭南中医正宗、挺起中医脊梁的传奇故事,体味深厚的中医底蕴和人文内涵。岭南金匮名家陶葆荪医家小传陶葆荪(~),字葆生,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南海人。陶葆荪自小有志于医学,15岁已在家自习岐*达7年。22岁入广东医学实习馆(又名广州医药实学馆,前身乃广州医学求益社)学医。24岁起在广州、香港两地悬壶济世。学术上重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临证治病治疗的方法手段较多,如对肺痨(肺结核)病,运用五行学说确立护金济火滋水补土平木的治疗原则,研制有“疗肺膏”,并提倡空气、精神、营养等综合性疗法。治肾炎除口服汤剂外,又创制“韭菜膏”。善用岭南草药,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的“杧核汤”,主药杧果核、千层纸都是地方药材。曾在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内科学》与《金匮要略》两门课程,尤对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教学方法有研究,曾用“原则启发,举例说明,重点鉴别”12个字加以概括,广州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室)一直沿用。历任中央国医馆广东省分馆副馆长(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著作有《金匮要略易解》、《怎样学习(金匮要略)这本书》、《对肺痨病的认识和临证经验体会》等。学术精华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陶葆荪对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研究很深,并以其指导临床实践。撰写《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出版《金匮要略易解》一书。最早于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由其子陶志达重行补订校正,广东科技出版社再版。陶葆荪不顾繁忙教学之余,勤笔著书,认真考证,结合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心得,把《金匮要略》原著的精神做深入浅出的阐发。陶葆荪认为《金匮要略》有其独特的完整体系,其所论以内伤杂病为主,与论述外感的《伤寒论》的体系不同。指出“杂病病邪,主要在风;杂病病因,主要属内伤;杂病病邪侵入途径由皮肤、四肢、九窍而血脉,又由经络入脏腑。伤寒病邪,主要在寒;伤寒病因,主要属外感;伤寒病邪传变,由毫毛以次,传于三阳经,更以次传于三阴经。”并主张学习《金匮要略》,掌握其特点,即是陶葆荪所概括的金匮独特的体系及精神:原则启发,举例说明,重点鉴别。同时认为学习《金匮要略))不能满足于一证一方,而应当学会运用其“大经大法”,则可受用无穷。陶葆荪注重条文间的先后次序安排和内在联系,互相呼应和比较异同,并把各章节的内容作为整体去理解。该书在释文后附有按语,反映了陶葆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体会。如对治疗干血痨的大*蟅虫丸,在按语中指出:“此是治疗五劳七伤九成干血的一大法,而一切劳伤虽未成干血,也应由此举一反三,求得彻底治法。后人对劳证或血证久而未愈,每每着重补虚,不敢祛瘀,病根不除,病何能愈?瘀不去则新血不生,徒补无益。前人谓纯虚十不得一,真阅历有得的名言。朱丹溪、王清任最能了解。”该书是对《金匮要略》原文单纯的诠释,毋宁说是在字里行间中凝聚着陶葆荪数十年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二、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过去无此病名,但在“咳嗽门”中有详细记载。此症多由冬季外感风邪,解不了了,每每流连三几个月,甚至三几年不能治愈。但脏气未衰,邪难深犯,停留于肺络之间。长期以来,邪正相持,既不能深入,又不能撤出,因此症状有严重之时,亦有消失之日。起居饮食虽不及健康时,亦可减少显著的衰弱。至于气血、形体、病态、脉象也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不同于肺痨的形销骨立,痰饮的咳逆倚息,胸胁胀满,哮喘的痰鸣曳锯,上气抬肩。所以自成其特有的脉、因、证、治,应细心辨别。本病多由伤风挟滞,解不如法,久郁酿成。据临床体会,在风郁化火,滞煅成痰之后,如用通常祛风、清热、消滞、除痰等法疗效不够理想,若不分标本,遂以滋阴降火,养气熄风等法,顾此失彼,更难取效。通过临床不断观察,逐步认识到本病的特点:火是风郁所化,痰因滞积而成,脱离不了风和滞的本质。《*帝内经》云:“上焦如雾,非轻不举。”故治法宜以轻清上浮之品,泄风热而启津液,平肝肺之火,利支络之痰,消饮食之滞,用药恰到好处,方能丝丝入扣,药到病除。过于辛燥疏散,过于苦寒消伐,过于重浊滋腻,均非所宜。经长期临床摸索,得出慢性支气管炎的以下验方:1.杧核汤杧果核4钱,苏梗3钱,桔梗3钱,枇杷叶3钱,水煎服,日1剂。主治:伤风挟滞,久咳不愈,早晚多咳,痰多,或*或浊或白,气促喉痒,胸膈不舒,舌苔浊或微*。方解:杧果核芳香燥化,消滞化痰,痰湿壅盛的支气管炎用之每效(由食滞而成的咳嗽,效果更好)。苏梗入支络,化滞浊,和气利喉,却有特长。加上桔梗开提肺气,直达喉部,是到达支气管的专药。枇杷叶肃降肺气,与桔梗同用,更收升清降浊之功。四药互相配合,收效颇著。2.三叶汤人参叶、龙脷叶、枇杷叶各3钱,水煎服,日1剂或隔日1剂。主治:伤风食滞,久咳不愈,时时干咳,口燥痰少,间有清涕,喉涸,舌尖边红。方解:此方以3叶的轻清上浮,直达气管,以清气消炎。人参叶微苦微辛,能疏能降,宣风热的外泄,启津液的上输,全靠它的力量。龙脷叶善平肝肺火,更利支络痰,俾渐复肺降肝升之用,则浊降清升,热撤痰消,加上杷叶芳香去浊,善于清肃,从气管祛风热痰气下降,使无所隐匿,以完成全面清肃之功,收得疗效。3.*汤白术3钱,鹿含草3钱。主治:久咳不已,用上述方药,虽效不显,且反复发作较多,这是由于久咳脾虚所致。可再用此两味配入上方之中,当收显效。4.黛蛤散青黛、蛤壳粉两味各研为末,每次用青黛粉1钱,蛤壳粉3钱,水两碗煎成7分服。主治:此是古方对久咳不愈,夜咳多,睡眠不好,痰多倚息,清晨面目浮肿,舌尖红,舌苔薄白者,用之颇验。5.海底椰汤海底椰3钱煲瘦猪肉(或蜜枣)。主治:久咳,自觉燥,问有*痰,舌尖红或舌苔*,此方清而不寒,生津而不滋腻,用治久咳伤津,颇为见效。三、慢性肝炎本病开始多属脾胃见症,可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由于脾湿胃热交蒸而致气郁血瘀,血既郁热,则主藏血的肝脏受累而生病,乃是必然之理。肝属木,主条达疏泄。脾土湿热壅塞太过,反而障碍肝木的疏泄条达而失其作用,致病邪逆传,肝脏受病。因此,肝脾同病,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病机。肝脏体阴而用阳,从临床体会,阴虚是慢性肝炎的本质,绝少属阳虚,故用药宜清润,忌温燥,宜平淡不宜峻猛,即本病用药总的指导原则。治疗基本原则是导浊化湿以健脾,解郁泄热以舒肝,而加通络消瘀之品,以交通血气循环,促使功能恢复,应以肝脾兼顾为主。用药上虽助疏泄,但不能太散,虽助健运,但不能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祛瘀不可太破,辛温滋腻皆足以顾此失彼。所以主以和剂,取调和肝脾之法。常用方:白芍5钱,合欢皮3钱,桑寄生1.5钱,黑栀子1.5钱,香附2钱,旱莲草3钱,鸡骨草4钱,糯稻根4钱,鸡内金2钱,素馨花2钱(后下),露蜂房1.5钱,钩藤3钱。四、主治法1.导浊化湿健脾常用:佩兰叶、茯苓、革薢、绵茵陈、糯稻根、鸡内金、鸡骨草。选用:泽泻、淡豆豉、谷芽、麦芽、建曲、豆蔻花、春砂花、瓦楞子、白术(需配甘草)、薤白。2.解郁邪热舒肝常用:素馨花、合欢花、莲梗、白芍(配甘草)、旱莲草、黑栀子、香附、鸡骨草、露蜂房。选用:竹茹、丝瓜络、川楝子、龙胆草、柴胡(偶用)、郁金。五、佐法1.通络常用:宽筋藤、蛇川贝、橘络。选用:威灵仙、竹茹、莲梗。2.消瘀常用:五灵脂、黑栀子、牡丹皮、泽兰。选用:丹参、桃仁。3.气虚*参、*芪、白术。4.血虚何首乌、桑寄生、乌豆衣。六、兼治法(1)胁痛:偏实用青皮、香附、川楝子、五灵脂、龟板;偏虚用酸枣仁、白芍、甘草、素馨花、糖香橼片。(2)头晕、痛:常用钩藤、草决明、女贞子;选用僵蚕、石决明、归头(不常用)。(3)腰酸:常用女贞子、独活、桑寄生;选用菟丝子、狗脊、豆*卷。(4)失眠:龙牙、百合、莲子心、栀子、淡豆豉、郁李仁(适用于双目醒醒然不能入睡的)。(5)心悸:小半夏加茯苓汤(法半夏、生姜、茯苓)、龙牙、远志、代赭石、酸枣仁。(6)多汗:糯稻根、浮小麦、玉屏风散(白术、防风、*芪)。(7)阴热:白薇、地骨皮、鳖甲、青蒿(轻用)。(8)遗精:茯苓、菟丝子、莲须、牡蛎。(9)外感:甘草、桔梗、紫苏、柴胡、白前、甘菊、牛蒡子。(10)痰咳:蛇胆、川贝母、茯苓、泽泻、甘橘汤、紫菀、款冬花、法半夏、龙脷叶、人参叶、枇杷叶。陶志达余玲整理(本文选自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岭南中医药名家(一)》)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